中公福建軍轉網:為您提供軍轉干考試相關閱讀資料,包括公共基礎知識、申論文章寫作范文、面試技巧、申論熱點、行測答題技巧等。
假言命題一直是行測考試中判斷推理考查的重點,大家比較熟悉的也是假言命題的邏輯關聯詞以及它的推理規則,但是也有特殊的假言命題考點,如果能夠熟悉的掌握的話,能夠有助于我們解題時更加容易。
我們都知道,假言命題“A⇒B”的矛盾命題為“A且非B”,而“A且非B”的矛盾命題為“非A或B”,那么我們對原命題求兩次矛盾,也就是矛盾的矛盾是與原命題等價的。也就是“A⇒B”=“非A或B”,那對于“非A或B”來講,非A為真,則選言為真,當B為真,則選言為真;再回到假言命題中,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:
當非A為真,則“A⇒B”為真
當B為真,則“A⇒B”為真
以上結論,對于假言命題來講也是可以直接使用的。
例如:
如果經濟增長,則可以帶來人民幸福。
當經濟未增長時,那么就可以判斷上一個假言命題一定為真;當人民幸福時,也可以判斷上一個假言命題為真。
例題:如果某地公共政策制定是正確的并且執行有力,則不會出現大規模上訪。只有相關決策人不關心群眾,才會出現大規模上訪。某地公共政策制定是正確的,相關決策人也心系群眾,深入實際搞調查研究,當地群眾對此是滿意的。
根據以上信息,得不出以下哪項?
A.如果某地出現大規模上訪,則該地相關決策人不關心群眾
B.如果某地出現大規模上訪,則該地公共政策并非執行有力
C.如果某地沒有出現大規模上訪,則該地公共政策執行有力
D.如果某地沒有出現大規模上訪,則該地公共政策制定正確
【中公解析】答案:C。題干條件可表示如下:
① 公共政策制定正確且執行有力→不會大規模上訪;
② 出現大規模上訪→決策人不關心群眾;
③ 公共政策制定正確且決策人心系群眾。
由②可直接推出A項;根據①,否后則否前,結合③可以推出B項;由于肯定后件和否定前件均是無效推理,C、D兩項均不能直接由①和②的推理關系得出,但由③可知,D項的后件為真,而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在前件假或后件真時為真,故可知D項為真。故答案選C。
相關推薦: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